零碳金融——“雙碳”與綠色金融
【課程編號】:NX29948
零碳金融——“雙碳”與綠色金融
【課件下載】:點擊下載課程綱要Word版
【所屬類別】:財務管理培訓
【培訓課時】:2天,6小時/天
【課程關鍵字】:零碳金融培訓,綠色金融培訓
我要預訂
咨詢電話:027-5111 9925 , 027-5111 9926手機:18971071887郵箱:Service@mingketang.com
課程背景: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導致全球變暖,帶來嚴重的后果。聯合國召開若干重要會議,確立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但是,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碳排放權又上一種發展權,因此,碳排放又是大國博弈、合作與利益統一。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宣布“30·60目標”,黨中央國務院對實現“雙碳”目標進行了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央行提出的“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引領綠色金融發展,銀保監會發布的《綠色金融指引》規范綠色金融發展。商業銀行應采取有效的策略發展綠色金融,在制度創新、產品創新等方面加大對綠色產業的支持,倒逼信貸結構調整。實現綠色金融、轉型金融、碳金融共同發展,最后形成金融新業態——零碳金融。
課程收益:
● 增強學員對“碳”的理解:抽絲剝繭,以“碳排放”背后的邏輯關系為主線,使學員加深對“雙碳”目標、綠色金融的理解。
● 增強學員對“雙碳”目標內涵的理解:針對當前國內外形勢對“雙碳”目標的實現提出新的挑戰,以黨中央國務院頂層設計和要求為主線,加深學習對“雙碳”目標內涵的理解,對碳中和機理的認識。
● 增強學員對綠色金融的理解:從國內外綠色金融的產生和發展,到“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引領綠色金融發展,再銀保監會發布的《綠色金融指引》規范綠色金融發展,從中分析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成就、問題和方向。
● 增加學員對商業銀行綠色金融方略的發展戰略:明確在“雙碳”目標和監管部門綠色金融發展要求的基礎上,商業銀行如何制定自身的綠色金融發展方略。
● 增強學員對綠色金融產品的運用:用好原有的產品,創新新產品,更好的發展綠色金融
課程特點:
1. 側重于事物背后的邏輯關系,使學員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2. 與當前經濟金融發展的形勢、綠色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綠色金融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緊密結合,提高教學的實用性,學以致用
課程對象:
銀行分支行行長、分管前臺業務的副行長;客戶經理、信貸管理人員以及其他相關人員
課程大綱
第一講“雙碳”目標背景與內涵
一、“雙碳”目標背景(“碳排放”背后的邏輯關系)
1. 人類的活動——碳排放量增加
2. 碳排放量增加——溫室效應、全球變暖
3. 全球變暖帶來嚴重的后果
4. 七十年代全球變暖引起人類的重視,聯合國召開若干會議,確定“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
5. 減碳問題是大國博弈、合作與利益統一
1)從經濟社會發展來看:人類的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能源的利用是緊密相關的
2)從各國碳排放量來看:各國在碳排放的現實、歷史及人均方面差異很大
3)從全球合作來看:合作是主流。但達成如何分擔責任的共識很困難
4)從利益統一來看:無論是中美還是全球,在碳中和方面,具有相同的利益和方向
二、“雙碳”目標的內涵
導入:“雙碳”目標的表述的理解——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宣布“30·60目標”
1. 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性
2. 實現“雙碳”目標五項工作原則
——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
3. 實現“雙碳”目標三個行動
1)處理好四個關系
2)抓好六項工作
3)制定“1+N"政策體系
4. 碳中和兩大框架
1)碳中和機理框架
2)碳中和產業鏈框架
第二講:綠色金融發展與監管
一、綠色金融發展歷程及涵義
1. 國外綠色金融產生發展歷程
2. 國內綠色金融發展歷程
3. 綠色金融涵義與綠色金融體系
二、“三大功能”“五大支柱”引領綠色金融發展
1. 三大功能——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資源
功能1:資源配置——央行資源配置、商業銀行資源配置
功能2:風險管理——氣候風險
功能3:市場定價——碳市場
2. 五大支柱——為綠色金融發展推進方向
支柱1: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問題
支柱2:金融機構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
支柱3:激勵約束機制
支柱4: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
支柱5:綠色金融國際合作
三、“綠色金融監管指引”規范綠色金融發展(6個方式進行規范)
導入:總體要求與ESG風控要求
方式1:綠色金融治理架構完善
方式2:政策制度建設
方式3:投融資流程管理
方式4:內控管理與信息披露
方式5:監督管理
方式6:內控管理與信息披露
第三講:商業銀行綠色金融發展方略
導入:
1)綠色金融總體要求
2)綠色金融主要目標
——業務規模目標、品牌優勢目標、體制機制目標、風控能力目標
一、大力支持綠色金融業務(增量擴面)
1. 清潔能源產業——推進構建現代能源體系
2. 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助力改善人居環境
3. 節能環保產業——發揮減污降碳協同作用
4. 清潔生產產業——服務構建綠色生產體系
5. 生態環境產業——推動提升生態碳匯能力
6. 綠色消費和服務創新——打通綠色低碳生產消費循環
二、爭創一流綠色金融品牌(樹立品牌)
1. 努力提升綠色信貸業務市場地位
2. 提高綠色直接融資和創新型業務供給能力
3. 打造綠色消費金融服務品牌
4. 從戰略高度搶抓碳金融業務發展機遇
三、完善政策支撐和機制保障(優化管理)
1. 加快完善綠色金融專項政策和授權體系
2. 加快完善綠色金融專項評價和監督機制
3. 強化綠色金融發展專項資源保障
4. 打造綠色金融專業人才隊伍
四、全面加強綠色金融風險管理(提高三大能力)
能力1:合規經營管理能力
能力2:ESG風險管理能力
能力3:信用風險管理能力
五、彰顯商業銀行責任擔當(響應社會)
1. 加快ESG管理體系頂層設計
2. 加強綠色低碳企業文化建設
3. 前瞻完善ESG信息披露和報告機制
4. 主動融入踐行綠色主流標準
第四講:商業銀行綠色金融實務(實際案例分析)
一、綠色金融產品體系(綜合案例)
二、銀行綠色貸款創新產品(對應產品案例)
1. 環境權益抵質押貸款
2. 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質押貸款
3. 可再生能源補貼確權貸款
4. 綠色節能建筑貸款
5. 綠色交通貸款
6. 生態修復貸款
7. 鄉村人居環境貸款
三、債券產品(對應產品案例)
工具:綠色債務融資工具
1. 碳中和債
2. 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
四、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1. CCER項目四大核心機制
2. 碳普惠管理
3. 碳普惠交易
4. 金融服務CCER
李老師
李波老師 綠色金融與風險管理專家
40+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從業經歷
曾任某國有銀行省會城市分行副行長
曾任某國有銀行地市分行行長
曾任某國有銀行省分行投資銀行部/金融市場部/信用管理部/綠色金融創新部總經理
現任:某國有銀行|綠色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創新實驗室專家
某省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通訊社某省分社特聘綠色金融專家|某雙一流大學經濟研究院特聘綠色金融專家|某大型國有企業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
¤ 作為金融業務管理者及分行行長,曾獲得10+項國家級/國有企業榮譽獎章稱號
¤ 作為綠色金融研究院金融創新實驗室團隊負責人,曾參與研發了10+個金融新產品
¤ 曾受邀出席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協同舉辦的國際會議,發布大會主旨報告,會議受到中國新聞網全國報道
¤ 曾組織和參與30+個“城市建設債券、扶貧債券”等重大營銷項目
¤ 作為銀行干部培訓學校金融培訓講師,累計10余年時間,曾為金融行業、政府單位、國有企業等百余家企業講授國家金融發展史,金融政策趨勢解讀、綠色金融業務、金融改革創新、投行業務、鄉村振興、信貸業務、風險管控等專業金融內容,受到客戶一致好評
擅長領域:綠色金融創新、經濟金融政策、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投行業務、百年金融史、鄉村振興、風險管理等
主講課程:
《零碳金融——“雙碳”與綠色金融》
《穩健經營——銀行全面風險管理》
《法無禁,即可行——投資銀行業務》
《最佳組合——金融企業資金運營管理》
《“三農”總抓手——綠色金融助力縣域經濟與鄉村振興》
《金融變革——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百年金融發展史》
實戰經驗:
【實干專攻】-曾先后擔任銀行黨委書記、行長,業務專家等職位,曾組織和參與省級分行綠色金融發展規劃的制定,進行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增加分行綠色融資100+億元。
【堅持專研】-曾組織和參與30+個“城市建設債券、扶貧債券”等重大營銷項目,組織和參與對應信貸政策的制定,及重大信貸項目的審查、審議,實現投放貸款200億元。
【卓越專治】-曾組織和參與了某高速集團、某交通集團、某能源集團、某黃金集團等30+家大型企業的金融項目運作,提供金融市場、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等服務,實現辦理理財融資(產業基金)300億元,每年債券承銷額200億元,銀行貸款100億元。
【精進專業】-曾持續5年為人民銀行、儲蓄銀行、農業銀行等多家銀行開展“雙碳與綠色金融、投行業務、資金運營、鄉村振興”等多門培訓百余場,提升銀行管理人員金融業務水平與能力,拓展銀行金融業務線人才庫。
授課風格:
全景實戰案例呈現:結合老師40+年的國有銀行資深實戰與培訓經驗,講理論融于事務當中,通過豐富的案例,契合目前銀行實際問題,進行剖析講解,促使學員充分吸收。
互動引導式教學:授課深入淺出,通過互動引導,課堂氛圍生動活潑,結合老師幽默風趣的語言,將專業的內容轉化為通俗的語言與場景,讓學員能夠更了解知識的內容與應用。
我要預訂
咨詢電話:027-5111 9925 , 027-5111 9926手機:18971071887郵箱:Service@mingketang.com
企業管理培訓分類導航
企業培訓公開課日歷
2025年
2024年